端午佳節,又稱龍舟節、重午節,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之一。在這個古老而莊重的節日里,除了賽龍舟、吃粽子、掛艾草等傳統習俗外,還蘊藏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,探尋那些隱藏在節日背后的中醫文化。
一、艾草飄香,驅疫辟邪
端午時節,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掛上幾束新鮮的艾草。艾草作為中醫藥中的一味良藥,具有溫經散寒、祛濕止癢的功效。在端午節懸掛艾草,不僅是為了驅邪避疫,更是對家人健康的一種祈愿。同時,艾草獨特的香氣還能凈化空氣,為家中帶來清新的氛圍。
除了掛艾草,人們還會用采集的艾草和其他草藥煮水洗澡,俗稱“浴蘭湯”。這一習俗在民間流傳已久,據《大戴禮記》載:“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。”表明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。這一風俗后來多有演變,各地有了不同的藥物沐浴習俗,采用的藥材有菖蒲、艾葉、柏葉、桃葉等,或一種或數種混合煎水洗浴。這種習俗流傳至今,據說可以驅除身上的濕氣、寒氣,增強身體抵抗力。
二、雄黃酒醉,驅蟲防疫
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,同樣與中醫藥文化緊密相連。雄黃酒,顧名思義,就是在酒中加入雄黃粉制成的。雄黃,是一種含有硫化砷的礦石,具有解毒殺蟲、燥濕祛痰的功效。在端午節飲用雄黃酒,不僅可以驅邪避疫,還能驅蟲防疫,為身體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。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雄黃酒中的雄黃粉含有一定的毒性,過量飲用會對身體造成損害。因此,在現代社會,我們更多地是將雄黃酒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傳承和弘揚,而不是真正飲用。
三、粽子飄香,健脾養胃
端午節吃粽子,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習俗。粽子,是用糯米包裹各種餡料制成的美食,不僅味道鮮美,而且營養豐富。在中醫藥理論中,糯米具有健脾養胃、補中益氣的作用,適合脾胃虛弱、食欲不振的人群食用。而粽子中的餡料則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和身體狀況進行選擇,如紅棗、豆沙、咸蛋黃等,都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。 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,北方大都用蘆葦葉,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,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。如: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、除煩止渴;竹葉可以清熱除順、利尿排毒;荷葉能清熱利濕、和胃寧神。
除了吃粽子外,端午節還有佩戴香囊的習俗。香囊中通常裝填有艾葉、菖蒲、白芷等中藥材,具有驅蚊驅蟲、提神醒腦的作用。佩戴香囊不僅可以增添節日氛圍,還能起到保健養生的效果。
最后,祝愿大家端午安康!